在沙特沙漠深处,一辆印着“寂静狩猎者”标志的激光战车悄然启动。
它锁定夜空中一架胡塞武装的无人机,无声光束闪过,目标瞬间炸成火球——这是2022年沙特防空部队的真实作战记录,20分钟内击落13架无人机,单次成本不到1美元。
三年后,中国推出更强大的OW5-A50A。
这款搭载于陕汽8×8重卡底盘的激光堡垒,彻底抛弃传统防空逻辑。
车头是独立电池舱,中部激光炮管直径堪比成年男子臂展,尾部指挥室布满屏幕,四通道光电系统(白光、微光、红外、激光)与相控阵雷达组成“天眼”,能同时追踪10个以上雷达截面积不足1平米的微型目标。
当雷达发现敌情,系统自动切换威胁等级。
对FPV自杀无人机这类高速目标,50千瓦激光束聚焦烧蚀,5秒内熔毁其飞控模块或电池舱;对付悬停侦察的商用四旋翼机,则降功率照射摄像头致盲——这种“摧毁+干扰”双模式,让防御效率提升三倍。
你是否意识到:俄乌战场正被无人机改写规则?
乌克兰用改装商用无人机投掷榴弹,屡次摧毁俄军价值百万美元的T-90坦克;俄罗斯则用“柳叶刀”巡飞弹突袭爱国者导弹阵地。
双方都在承受“导弹拦截经济崩溃”:一枚毒刺导弹造价30万美元,拦截的却是成本5000美元的无人机。
OW5-A50A的杀手锏恰在于此。
它无需携带弹药,柴油发动机直接驱动发电机,荒原戈壁也能48小时持续作战。
实测数据显示,对1.5公里外的小型无人机,激光照射5秒即摧毁;即使面对5公里处的目标,高能光束仍可烧穿5毫米钢板。
中国激光武器的实战基因早已刻入骨髓。
“寂静狩猎者”在沙特的战果绝非偶然:它的激光器功率30千瓦,却能在4000米外击穿5层2毫米钢板,专治各种低空慢速目标。
而OW5-A50A更进一步,将打击对象扩展到迫击炮弹和轻型直升机,甚至能在演习中拦截多方向袭来的无人机蜂群。
中东为何疯抢中国激光武器?答案藏在石油富国的战场需求里。
沙特油田、埃及边境哨所、卡塔尔世界杯场馆——这些需要7×24小时防护的要地,传统防空导弹部署成本高昂。
但激光武器只需电力,而中东最不缺的就是能源:油田自备发电站可轻松支撑多套系统运转。
更让欧美竞争对手压力倍增的是价格。
美国50千瓦级DE-MSHORAD系统单套报价超3000万美元,而中国OW5-A50A成本仅其三分之一;德国莱茵金属激光炮虽技术成熟,却因依赖外部供电丧失机动优势。
中国军工的智慧在于:不追求科幻级参数,而是用体系化创新解决战场痛点。
OW5系列从10千瓦到50千瓦全功率覆盖:猛士底盘搭载的A10型适合伴随步兵排作战,“山猫”全地形车上的10千瓦激光器专供山地部队,而A50A重装平台则守卫核心基地。
当它与“寂静狩猎者”、天盾激光系统组网时,便构成全球独有的反无人机生态链——雷达预警、电子干扰、激光硬杀伤一气呵成。
在央视曝光的测试画面中,OW5-A50A的指挥屏亮起12个红点:模拟无人机集群从不同高度和方位突袭。
系统自动分配打击次序,光束切换间,所有目标灰飞烟灭。
整个过程静默如深海猎杀,只有指挥员面前的计数牌无声翻动。
这就是未来战场最残酷的真相:当光束取代弹药,成本碾压火力,规则已被永远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