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你的位置:88彩 > 产品展示 >

临津江危急之际,侯树声献妙计,吴信泉拍板应允,血战7天

发布日期:2025-07-24 16:33    点击次数:157

1951年4月,朝鲜战场的临津江防线陷入僵持。美军依靠强大的火力,不断加固防御工事。志愿军的进攻多次失败。弹药不足,士兵们都很累,美军还在增兵,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

39军军长吴信泉站在指挥部的地图前,眉头紧皱。华川水库成为战局的关键。美军用浮桥运送物资,坦克和火炮不断运往前线。这样下去,志愿军的防线很快就会被突破。

115师师长侯树声走进指挥部,手里拿着地图。他指着华川水库说:"军长,不如把水放了。"

吴信泉抬头看着他:"你知道后果吗?"

侯树声回答:"放水后,美军的浮桥、道路和临时机场都会被冲毁。他们的补给线就断了。"

吴信泉沉默了一会。这个计划很危险。水库下游还有志愿军的小部队,放水可能让他们来不及撤退。但如果不这么做,美军很快就会打过来,整个防线都会失守。

他盯着地图看了几分钟,最后决定:"人可以牺牲,桥必须毁掉。"

1951年4月8日晚上,一支小分队悄悄来到华川水库控制站。他们没有专业爆破设备,只能用炸药包炸开泄洪口。几声爆炸后,大量江水冲向下游。

天亮时,美军阵地一片混乱。浮桥被冲垮,装甲车陷在泥里,道路被水淹没。通讯中断,前线部队失去支援。美军指挥官李奇微接到报告后很生气:"仗还能这样打?"

志愿军抓住机会,立即调整部署。吴信泉命令部队向西移动,切断美军退路。被困的美军想突围,但直升机空投的补给被志愿军的高射炮打掉。整整七天,美军无法前进。

水攻只是争取时间,真正的战斗还在后面。288.4高地成为双方争夺的重点。谁控制这里,谁就能压制对方。

115师344团1连奉命坚守高地。全连120人,没有重炮支援,只能用血肉之躯抵挡美军进攻。第一天,美军一个连进攻,被打退。第二天,一个营进攻,还是没成功。第三天,美军派来坦克。

志愿军没有反坦克炮,只能用炸药包和燃烧瓶近距离攻击。战士们抱着炸药冲向坦克,有人刚靠近就被机枪打倒,后面的战友继续往前冲。连长赵世贵在电台里只说了一句话:"我们还在。"

吴信泉站在指挥部,手里的烟一直没点。他知道,这种战斗没有退路,只能指望这些人坚持到最后。

第五天,高地上的弹药快用完了。晚上,六名战士送上来三箱子弹和一桶饭。下山时,他们都牺牲了。送饭的战士临死前咬了一口干粮,把饭桶推到战友面前,自己倒在战壕边。

第六天,美军发动第五次进攻。双方在很近的距离互扔手榴弹,阵地边堆满尸体。第七天,下着雨夹雪,战壕里都是泥水。美军最后一次进攻被打退时,1连只剩二十多人,基本都是伤员。

战斗结束后,吴信泉亲自来到288.4高地。他看着被炸得不成样子的山坡,脸色很难看,只说了一句:"全军都要记住这个连。"

临津江的战斗还在继续。1951年5月后,美军改变战术,双方开始了340天的阵地拉锯战。志愿军挖了很多地下工事,战壕密密麻麻。美军用照明弹、凝固汽油弹轰炸,但始终无法突破防线。

吴信泉的命令很明确:"阵地不能丢,人可以轮换。"部队轮流上阵,伤亡再大也不后退。1952年初,美军指挥官李奇微被调离朝鲜,走前他说:"朝鲜前线最难打的就是吴信泉的防线。"

1955年,吴信泉被授予中将军衔。很多人记得他在临津江的指挥,也有人记得侯树声提议放水时,吴信泉说的话:"你胆子真大。"

但他还是同意了。因为当时,已经没有别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