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你的位置:88彩 > 产品展示 >

任弼时留学归来,接小脚童养媳到上海完婚,土味妻子两次救他出狱

发布日期:2025-07-29 07:07    点击次数:182

任弼时留学归来,接小脚童养媳到上海完婚,土味妻子两次救他出狱

任弼时16岁的时候去上海外国语学社念书,17岁跟刘少奇等人一块儿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半工半读。

他年轻那会子长得挺俊,碰到过好些追求他的人。

可他没啥反应。那是因为他家有个裹小脚的未婚妻呢。

那是他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定下的娃娃亲。因为他父亲忘不了过世的前妻,而且两家关系好,就指腹为婚了。

任弼时周围都是些思想很新潮的革命青年,个个都把反叛旧时代、反对包办婚姻当作光荣的事,可他却丝毫没受影响。

哪怕被人嘲笑,也丝毫不动摇。

1924 年 8 月,任弼时结束学业回到国内,前往上海干起了秘密工作。

他特别想回去瞧瞧父母跟未婚妻,可革命的情况还有工作的特性让他没法这么做。

1926年,22岁的任弼时已然成为党的高层领导,其工作不但繁重,而且愈发危险。

组织觉得他得有个妻子来打掩护,还能照料他生活,帮着他干活,于是就同意了他结婚的要求。

他的未婚妻等了他足足 22 年,都等到 24 岁了,那时候 24 岁结婚可不多见,任弼时可高兴了。

谁承想,任弼时这边刚打算出发,就收到了要去北京参加中共中央特别会议的通知。

那时候的形势变化极快,任弼时的婚事好像又得往后拖了,可他在 3 月 11 日回到上海后,没承想,分别了六年的未婚妻,就站在他跟前。

任弼时去了北京后,组织安排人把陈琮英给接到上海了。

任弼时瞅见陈琮英,心里啥滋味都有。

陈琮英还不到半岁的时候,她妈妈就没了,她爸得出去谋生计,就把她交给了婶婶照看。

任弼时的父亲续弦那会儿,两家指腹定下婚约的正是这个命苦的女孩。

任弼时和陈琮英呀,那关系可不一般,打小就特别熟络,他俩是青梅竹马呢。

陈琮英12岁去任家当童养媳后,他俩亲密得就像姐弟一样。

任家的条件不太好,不过任弼时特别聪明,还很好学,他12岁的时候,成绩特别好,考上了长沙师范附属高小。

任弼时去了长沙以后,任家慢慢没法承担他的学费跟生活费了,这时候陈琮英主动说要去长沙干活儿。

她那时才14岁,在长沙西园袜厂当童工,自己拼命加班,节省着吃穿,就为了让任弼时吃好穿暖,把学业完成。

不过任弼时中学毕业以后,着实没条件再接着上学了。

他之所以去上海、去莫斯科,那是因为他早早地参加了革命,是在组织的扶持下去的。

他在莫斯科过日子挺难的,天天吃的就只是土豆跟黑面包。

任弼时前往上海的时候,陈琮英都18岁了,原本早就该结婚了。

不过陈琮英是支持任弼时的。

陈琮英又一次含着泪送任弼时离开,这一次两人相隔得更远,结局也更加难以捉摸,可陈琮英还是没有丝毫埋怨。

陈琮英不识字,不知道什么莫斯科,什么理想,她只知道无条件地支持任弼时。

她的爱在那时,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所谓的“共同语言”,只有纯洁、无私,和忠诚。

但是陈琮英遇到任弼时,一切是安全的,值得的。

“党内领袖中,弼时足称贤。”

贤者,有道德有才能的人。自古可称为贤者的不多,任弼时无愧于这个称号。

任弼时真正的伟大,不在于他曾经是党的五大书记之一,而在于他有大爱也有小爱。

他是一个战士,一位先驱,一位英雄,一头“人民的骆驼”(叶剑英评价),一位“党内的老妈妈”(延安时期的称号),也是一个暖男,一个长情深情的男人,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他不在乎陈琮英大脚小脚,不在乎陈琮英有没有文化,只记得他们之间的爱情、恩情、约定,以及陈琮英为他吃的苦。

他要陈琮英学文化,不是嫌弃,不是要她必须跟上自己的步伐,而是希望她能够识字,能够读信,能够多些知识,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有更好的将来。

在外人看来,陈琮英是幸运地碰上了任弼时这么个好男人,可在任弼时看来,那是自己幸运地遇见了陈琮英这么个好女人。

所以,他咋可能喜欢上别人呢。

他得娶陈琮英做老婆。

于是,陈琮英就到了。

于是,任弼时瞅见陈琮英那瘦了一圈的脸,深深陷下去的眼窝,还有那双粗糙的手,心里可不好受了。

他讲你遭罪了

所以呢,任弼时在离世那会儿跟陈琮英讲:

“这桩包办的婚姻让我幸福到了极点,要是有下辈子,还这么包办!”

1926年4月,22岁的任弼时和24岁的陈琮英成婚了。

一场极为简朴的婚礼

打那往后,陈琮英就一边照料着丈夫的日常生活,一边参与到丈夫的工作当中。

任弼时提到斗争,陈琮英不明白啥是斗争,就表示,你在前头走,我在后边跟着。

任弼时这人啊,考虑事情周全,做事细致还特有耐心,对别人没啥急脾气,对自己老婆那就更没了。

陈琮英出身贫苦,说话乡音挺重,刚到那“十里洋场”的时候,显得土里土气的,特别不适应那儿。

任弼时宽慰她:“你别怕别人觉着你土,咱是干革命的,得学会在新环境里干活儿。”

陈琮英起初啥都不明白,可打一开始就毫不迟疑,要讲的话,她的革命经历最为特殊。

陈琮英那时候文化水平有点提高了,原因是任弼时老是从上海、从莫斯科来信,她慢慢就不想总找别人帮忙读信了。

任弼时1921年出国那会儿,曾给父亲写信讲:

“仪芳(陈琮英)读书这事,是为了孩子的一生做打算。”

于是陈琮英自己积极主动,又有长辈支持,进了长沙的职业学校,在那儿一边学做缝纫活,一边学知识文化。

打那以后,她有了任弼时这么个好老师,进步越发显著。一开始她当起了“秘密交通员”,专门负责传递任弼时写的信件与文件,随后又成了任弼时的机要秘书。

长征以及在延安的时候,任弼时把她叫做“我的机要部长”。

任弼时工作起来,那可是出了名的不辞辛劳,特别拼命。1927 年,他成了党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当时 23 岁),身上的担子也就变得更沉了。

他老是天一亮才往家走,到家后就往床上一躺。

那时候,陈琮英一直提心吊胆地等着呢,等他一回来,赶忙就给他弄吃的去了。

但任弼时老是不让她忙乎,喝了杯开水就去睡了。

任弼时才三十出头,却看着像四五十岁的人,这是因为他积劳成疾,又受过牢狱刑罚,还经历了战争的磨难。

那时候,陈琮英每次瞧见这情况,心疼得不行,可她一点办法也没有。

她很快就会明白,搞革命可不单单是吃苦遭罪那么简单。

陈琮英在上海那阵儿,碰着了比她小三岁的大嫂赵一曼。

但基本都是点点头,或互相以目示意而已。

当时的赵一曼和陈达邦也在进行秘密工作。

赵一曼是一位著名的女英雄,陈琮英没有她那样的事迹,但陈琮英是另一种类型的女英雄。

1928年9月,任弼时化名胡少甫,去安徽视察工作,不幸于10月15日被叛徒出卖。

敌人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任弼时坚持说他叫胡少甫,就是来做生意的。敌人对他施以酷刑,也没有得到任何口供,于是就把他押送安庆。

任弼时等人被押上轮船时,好多旅客围观,他有个同乡彭佑亭常年在江浙皖一带贩运丝绸,恰好也在其内。

两个人互相都看见了,彭佑亭想打招呼,任弼时向他使眼色,然后就开始大声吆喝。

“我叫胡少甫,是长沙陈岳云纸店的伙计,也不知道犯了什么罪……”

他通过抱怨,巧妙地把自己的情况传了出去。

彭佑亭这人挺聪明,也挺重情谊。他一搞清楚状况,立马在半道下了船,回长沙去了。

彭佑亭将这事儿说给了任弼时的叔叔任理卿,任理卿赶忙给在上海的陈琮英发电报,随后中共中央特科立马进行营救。

任弼时既然说自己是长沙伟伦纸庄收账的,那得赶紧有人去纸庄守着,免得敌人来查。

这事儿特别着急,陈琮英赶忙抱起才出生的孩子就走了。

陈琮英到了车站,发现车早走了,没办法,就上了一辆运煤的货车。

冬夜里挺冷,陈琮英使劲儿抱着孩子。车晃荡得厉害,时不时就有煤块往下掉,还砸到人身上。有一块她没拦住,正巧砸到孩子脑袋上,血立马就出来了。

陈琮英就这么一边流着泪,一边紧紧地护着孩子,回到了长沙。

长沙有个纸庄是陈琮英堂兄开的,这会儿陈琮英临时当起了老板。

接着,她依照组织的安排,去找任家的姻亲,那号称是长沙四大律师之一的何维道,让他到安庆去活动。

与此同时,特科拿国际济难会拨给的八千大洋,在各处进行打点。

特科在搭救身份没暴露的同志时,办法已经很老练了。

何维道跟特科的行动挺管用,任弼时没多久就从特刑庭被转到了安徽省法院,接着又被转到了饮马塘第一监狱。

然而在1929年2月,陈琮英总算迎来了她投身革命后的首次考验。

国民政府安徽省高等法院真就派人去了长沙,跟长沙公署一块儿来核实口供啦。

法院的人挺凶,冲陈琮英嚷嚷:“这人真是你店里的伙计?该不会是瞎扯的吧?”

然而法院的人厉害,陈琮英更厉害。这湖南妹子的泼辣劲一上来,啥都不怕,况且她是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呢。

陈琮英使劲拍着桌子喊道:“到底你是老板还是我是老板?他是不是我的店员我能不清楚?就叫他去取个账,你们倒把人给抓了,我那买卖要是砸了,你们负责吗?”

小个子的陈琮英居然有这般气势和这么大的音量,把法院的人惊到了,这下他们也没什么可问的了。

于是,任弼时在多种途径的营救之下,由于没查到确实的证据,就被释放了。

3月份的时候,陈琮英亲自把任弼时给接了回来,这可是她这辈子头一回走这么长的路呢。

陈琮英瞅见浑身是伤的丈夫,又悲又喜,任弼时则讲,你应该高兴啊。

陈琮英嚎啕大哭,咱的孩子没啦!

原来那冬夜里的一番折腾,使得襁褓中的娃娃得了很严重的风寒,她那小身板没能抗住。

任弼时当时也掉了泪,他只得抱紧妻子安抚。那会儿他们还不清楚,他们所生的九个孩子,会有五个不在了。

任弼时回到上海后,接着以中共江苏省代理书记的身份干活,陈琮英也越来越老练了。

革命是要付出代价的,陈琮英心里很清楚。可她怎么也没料到,任弼时第二次被抓,会这么快就发生了。

1929 年 11 月 17 号,上海这儿淅淅沥沥下着点儿小雨。

这天大清早,任弼时拎着一把油布伞,打算去公共租界华德路竞业里的秘密机关参加会议。

他走的时候跟陈琮英讲,他大概十二点回来吃午饭,下午还得去开个会。

于是陈琮英就在家忙活,在家等。

然而陈琮英从中午等到晚上,又从晚上等到第二天凌晨,任弼时也没回来。

煎熬了一夜的陈琮英预感到不好,再也顾不得什么组织纪律了,她天未亮就冒险来到了李维汉家。

结果李维汉是知道情况的,他告诉陈琮英,任弼时昨天已经被捕,组织正在设法营救。

原来在此之前,租界巡捕逮捕了一位名叫张永和的反帝大同盟成员,他们在张永和的口袋里,搜出了一张写有“竞业里”地址的纸条,立刻就据此线索,安排了布控。

任弼时那天到达竞业里秘密机关之前,先到会场的几位同志已经被捕,但由于巡捕严密看管,这些同志无法发出报警信号,所以任弼时也只能一同被抓。

任弼时其实是很警觉的,他在门开了一半的时候,觉察到某种异常,转身就走,但是巡捕怎可能放他走!

任弼时随即被带入屋内,他自称是一个走错了门的小学教师,然而他这个小学教师的外地口音非常浓重,就连巡捕们也听不大懂,很难让人相信。

偏巧这当口屋里有个孩子,一下扑进了任弼时怀中!

这孩子是郭亮和李灿英的儿子郭志成,那会儿也就三岁上下。

郭亮是中共早期的重要活动者之一,他由于被叛徒出卖,在长沙牺牲,死后还遭到国民党将其首级悬挂示众。

这事儿把鲁迅给气得不轻,他恼怒地写下了:“革命被头挂退的事是不多见的。”

郭亮牺牲后,周恩来专门派人把李灿英和郭志成接到上海,安排李灿英扮作保姆,看守竞业里机关。

这机关归江苏省团省委管,任弼时常去那儿,他对小郭志成不错,所以这时候小郭志成总会去他那儿找庇护。

李灿英咋说不认识任弼时呢?她俩要是真不认识任弼时,那孩子咋还往任弼时怀里扑呢?就因为这孩子这无意的举动,让任弼时更危险了,结果他们一块儿就被带去巡捕房了。

李维汉讲得在理,特科立马就实施营救行动了。

周恩来得知消息后,立马吩咐特科总务科科长洪扬生,不管怎样,都要尽全力把烈士的妻子和孩子救出来。

当晚,洪扬生带着一百大洋,去找巡捕房探长陆连奎,让他去闵行路巡捕房活动一下,把“保姆”李灿英和她的孩子郭志成给放了。

接下来的事,得让红色特工杨登瀛去办。

表面上是国民党组织部调查科特派员的杨登瀛,在彭湃被捕这事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于是周恩来在十月份破例行事,让陈赓专门给他弄了个办事处。

杨登瀛往后有了属于自己单独的办公地方,外出坐轿车,身边还跟着秘书和保镖。

杨登瀛的保镖是特科队员连德生,这人身材壮实,枪法厉害,他的秘书是安娥,刚从莫斯科回来没多久。

安娥可不是一般的特工,后来她成了有名的剧作家、词人、诗人、记者、翻译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得说,杨登瀛不管是在花费方面,还是人员安排方面,那阵仗都不小。

杨登瀛花钱大手大脚,按说这是挺让人起疑的,可国民党压根没在这事儿上查过他。

原因在于,他这人很会来事儿,哪儿都吃得开,特别有江湖气。

他对戴笠的那套特务要领——裙、办、师、才、干,极为精通。

他可是陈立夫特别信得过的人,这人有能耐,国民党调查科的历任主任,像张道藩、钱大钧,再到叶秀峰、徐恩曾,都和他以兄弟相称,对他特别信任。

后来顾顺章叛变了,他的身份被暴露出来,还有人因为各种缘由保他。

他最后竟然就只是表示“悔过”,接着便当了南京反省院的副院长。

杨登瀛并非共产党人,不过他偏向共产党,救过不少人,他的所有文件都是直接给安娥的。

杨登瀛就是这样的人,周恩来让他去了解任弼时等人的情况,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接下来的营救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很有力度。

周恩来等人通过杨登瀛,很快得到以下信息:

首先被捕的李永和,身份并未暴露,敌人得到的只是一个地址。

任弼时被捕之前,已经将秘密文件吞到肚子里,在他身上搜出的,只有一张贴有照片,写有地址的电车月票。

一起被捕的周朴农,原先是内山书店的店员,他自始至终咬定这个身份。而鲁迅先生的日本朋友内山,也亲自给他做了证明。

如此,任弼时、周朴农等只要坚决不承认,巡捕房最终对他们,就只能以“赤色嫌疑分子”相待,特科营救他们的任务,就容易多了。

不过他们在此之前,要先补上一些漏洞。

比如任弼时的那张月票上,写的是一个假地址,他后来又自称是到上海来找工作的,名叫彭德生,这个必须经得起调查。

所以高人一筹的周恩来,就在第一时间让陈琮英搬了过去。

这一环非常重要,陈琮英的任务就是,一旦有人来问,就说她的确有个从江西来找工作的亲戚,叫彭德生。

陈琮英装什么像什么,她此后的应付非常成功。看起来娇弱的她,总能为丈夫,为组织,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一切都安排好了,特科的营救行动也就渐渐开始了。

任弼时那时多次遭到严刑拷打,其中有一次特别惨,高压电在他背上弄出了两个窟窿。

然而任弼时那意志硬得像铁,就算遭受这样接连不断的酷刑,他也丝毫没有动摇过。

他就一口咬定自己是彭德生,是到上海来找活儿干的,别的啥话你都别想从他嘴里再问出来一句。

任弼时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力,守住了党和组织的秘密,这也让他自己得以脱险。

11 月 22 号,公共租界的法庭里满满当当的,一场公开审判正在展开。

给任弼时等“赤色嫌疑分子”做辩护的,是和章士钊同样有名的上海大律师潘震亚。

在公审时,潘大律师拿西方人讲的“自由、平等、博爱”当说辞,狠狠地批评了他们的虚假。

潘大律师把任弼时的衣服掀起来,那两个拳头大的窟窿血肉模糊,这一情景让全场的人都惊呆了,有个英国小姐甚至当场就昏过去了。

这一情况让公审匆忙结束,匆忙宣判。最后,法庭判定李永和犯“危害国家安全罪”,要服刑二个月,任弼时、周朴农则各服刑四十五天。

据说任弼时的指纹卡和判决书一直保存到了现在。

任弼时算是被救下来了,不过也有资料显示,由于杨登瀛的缘故,他没有去服刑。

大概是任弼时伤得挺重,得赶紧医治,他身份又特殊,这四十五天里说不准会有啥变化,组织可不能让他处于危险之中。

其实杨登瀛干这些事那是相当熟练。

听说啊,他那会儿去找了公共租界警务处的督察长兰普逊,还拿着个挺大的红包呢。

他放下红包,跟兰普逊讲,彭德生是他新招的一个情报人员,这彭德生是由于口音的缘故,才造成了误会。

于是第二天,兰普逊就将这个“新招募人员”给送到了杨登瀛的办事处。

任弼时那事儿没查出啥证据,神通广大的杨登瀛很有利用的价值,杨登瀛找人帮忙不会白找,他不太会帮共产党,对兰普逊来讲,任弼时到底是不是共产党没那么要紧,所以兰普逊干脆送个顺水人情。

8

任弼时出狱后没多久就去了武汉,当了湖北省委书记。1931 年,他又被调到中央苏区。从这时起,他和毛泽东长达二十年的合作就开始了。

任弼时和陈琮英一同经历了长征,那长达二万五千里的路途,陈琮英是靠着小脚一步步走过来的,也是他们夫妻俩相互扶持着走过来的。

任弼时身体不太好,可他老是把自己的马让给其他人。

任弼时走得很艰难,可他清楚妻子更不容易,因而常常一边扶着妻子,一边用花布兜把孩子背在自己身上。

他有时会和朱德一块儿去挖野菜、钓鱼,给身子弱的妻子熬制鱼汤。

1934年在西征的时候,任弼时差一点儿就把陈琮英给落下了。

陈琮英那会儿掉队啦,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上。还好负责收容的陈罗英瞧见了,把她背了出来。

任弼时瞧见妻子可高兴了,先道了声谢,接着打趣道:“我能丢老婆,可丢不了机要局长!”

陈琮英既是妻子,也是机要局长。不管啥时候,她都把保护机密当作首要任务,还因此获得了表扬。

陈琮英曾跟着任弼时在上海、汉口、香港、汕头、潮州等地方做秘密工作,后来又随丈夫去了延安。

她其实也被捕过,受过折磨。

那是1931年,她与女儿在监狱里关了将近一年。她始终没有屈服,后来被组织营救出来。

陈琮英和任弼时是一对患难夫妻,他们的情感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也不是词语可以描绘。

陈琮英生下的九个孩子,四个夭折,一个丢了,她还在48岁时,失去了她的挚爱。

任弼时1950年去世时,只有46岁,陈琮英从此单身,为爱守了53年。

那时候,她最大的孩子19岁,最小的孩子才10岁。

她非常不易,但她把斯大林送给任弼时的小车,和家里值钱的东西,包括钢琴、自行车,都献给了国家。

她吃喝简单,衣服补了又补,她晚年最向往的,居然是一套军装。

这种情结是她在女儿远志参军时表露出来的,她当时看着女儿说:“远志啊,我也想穿军装。”

陈琮英走过了红军最为艰难的那段时光,那儿有她的丈夫,有着她最为留恋、最为刻骨铭心的事物,早成了她心里的神圣之地。

老人家很伟大,可也是一直都很简单、很纯洁,直到晚年也如此。

虽说她有那么些经历,还有那么些身心上的遭遇,可还是活到了 101 岁。

“英子呀,下辈子咱还搞包办!”任弼时的这话,估计老是在她心里回荡着。

#瞭望中国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