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夏天,6月份的时候,孙中山有了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忙,在广州黄埔搞起了一所培训国民党陆军军官的学校,大家都管它叫黄埔军校。后来,周恩来跟美国的一个叫李勃曼的记者聊天时,提到了他和黄埔军校的那些事儿。他说:“1924年我回国那会儿,国民党已经变了样。我去了广东,在黄埔军校当起了政治老师,到了冬天,我还升成了政治部主任。差不多带了快两届,教了好几批学生。”但到了1926年中山舰那事儿一出,“我就不干政治部主任了,只继续当老师”。在那段时间里,周恩来为黄埔军校的成长和国共两党的联手合作立下了大功,简单来说就是五个“最先”。
【第一次设立真正意义上的军校政治工作制度】
黄埔军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成立的,它的特别地方在于,它模仿苏联建立红军的方法,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政治部帮着党代表管政治教育、党内事务还有宣传工作。这是中国军校里头一回有了这样新型的政治工作规矩。
周恩来当上政治部主任后,心里很笃定:“苏俄红军的政治工作,目的对头,方法也棒,咱们革命军的政治组织就得学他们那一套。”于是,他打定主意要改变政治部之前不作为的样子,“实实在在把列宁建红军的那一套经验用到军校里,一点一滴在军校里建起真正的政治工作制度,让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整个大变样。”
首先得搞清楚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根据《政治部服务规则》,政治部得负责给所有军官、士兵、工人进行政治教育或引导,让他们有正确的政治头脑,更加革命,自觉守规矩,深信咱们党的信念,一起完成国民革命大业。所以啊,得通过政治教育,让军人们明白现在的军队是“打帝国主义、打军阀的”,是国民革命的“领头羊”。这样一来,就能改掉“好人不当兵”的老观念,不再把当兵看成是卖命,而是为了信仰去战斗。
接下来要说的是政治训练的核心课程和怎么教。为了达到目标,政治部设计了一系列实用的课程。比如,为了“让大家真心相信党的信念”,就讲了三民主义、党的宣言、总理的理论、党的重要领导人的演讲,还有国民革命的基本知识等。总共有40多门课程,都是结合实际情况来讲的,还通过社会实践、调研、讨论等方法,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理论。除了上课,政治部还出了杂志、特刊、文集、画报,组织了剧团,教大家唱革命歌曲,推荐读好书,以此来培养大家的政治觉悟。
接下来,我们对政治工作机构进行了优化。政治部新增了一些成员,并且分成了指导组、编辑组和秘书组三个小组。我们还特意挑选了共产党员杨其刚、王逸常等人到这些小组里担任要职。指导组负责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编辑组负责编写和出版教材,秘书组则专注于思想政治宣传。这样大家都有自己的职责,保证政治工作能够顺利推进。
另外,苏联红军的党代表制度也被我们借鉴过来了。按照《国民革命党代表规定》,不管是军校的各个科室,还是军队的连、营、团、师,都建起了党代表制度,这样一来,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在军队里扎得更深、更牢,军队的政治觉悟和打仗能力也都跟着提升了。
徐向前,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这样评价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建立的政治工作制度:有了周恩来的领导,军校的政治活动搞得热火朝天,既充满革命精神,又极具战斗力,极大地鼓舞了师生们的革命斗志。
【第一次直接领导军队政治工作】
1925年年初,为了打败想要攻打广州的军阀陈炯明,广东的革命政府发动了首次东征。黄埔军校的军队也被编进了东征的队伍里。那时候,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也跟着军队一起出征,他主要负责管理黄埔军校军队的政治事务。这次出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头一回领导军队的政治工作。
二月头上,第一次东征拉开了序幕,到了四月,东江地区就已经被咱们掌握了。东征的军队回到广州后,之前被打跑的陈炯明部队又在九月抢回了东江。因为这事儿,革命政府决定再来一次东征,也就是第二次。这时候,周恩来不光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1军政治部主任、第1军1师的党代表,还成了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专门管前线的政治工作。他带着大家搞的两次东征军政治工作,做得实实在在,效果特别好,还特别有自己的一套。
一开始就得有计划,还得把队伍给组织好。在头一回东征前,周恩来负责搞了个战争宣传的方案,还订了战时规矩,说不能随便抓壮丁、不抢老百姓的东西、不占民房、不用军票啥的,靠这些铁规矩让队伍团结,也让老百姓信咱、支持咱。同时呢,他赶紧安排了政治工作人员的培训,先派宣传队出去讲讲东征的好处。到了第二次东征,他又在领导手下设了秘书处和社会运动科,一个管部里的事儿,一个负责带动社会活动和宣传。他还从军队里选了几十个共产党员到总政治部,带着160多人的宣传队,对内对外一起做宣传。
另外就是,军队得和老百姓一起努力,互相帮忙。周恩来在东莞商务分会欢迎东征军的大会上讲话,更详细地说了国民革命军是个啥样的队伍。他说,这支队伍跟以前的军队不一样,不光练打仗,还学政治,每个当兵的都得明白中国为啥被外国列强和国内军阀欺负,还得知道咋翻身。他们得为了老百姓去拼命。同时,周恩来老讲,革命军要是没了老百姓的支持,也担不起大任。他告诉革命军,得主动跟老百姓打交道,特别是在有共产党的地方,得多宣传、多组织群众。头一回东征的时候,“革命军走到哪儿,老百姓都高兴跟他们做生意,帮着运东西,还给他们当探子,所以仗打得挺顺……这是中国军队头一回打仗时,政治工作做得好的结果”。
接下来是把政治鼓动和亲身示范放在一起做。东征那会儿,周恩来带着政工团队使劲儿搞宣传。他在东征誓师的大会上,自己上台给大家打气;还让政治部印了些《给士兵们的一封信》的小册子。东征军打下了淡水城,陈炯明的军队又打回来,周恩来就带着政治部的人跑到前线,跟各级党代表一起,到阵地上给战士们加油鼓劲。后来,黄埔军校教导第1团的千多号人和陈炯明的主力林虎部打得火热,他又一次跑到前线去了。政治部的人说,1925年10月惠州那仗,“周恩来主任冲在前头,炮火连天也不怕,一边给部队鼓劲儿打仗,一边指挥农民协会搞武装,和军队一起打惠州城”。军民一起努力,东征军拼了30个小时,打下了惠州,赢得了第二次东征的关键胜利。
1925年4月份,周恩来(站在前排中间位置)跟梅县商会的成员一起,跟前来欢迎东征军的代表拍了张合照。
在两次东征里,黄埔军校的军队都做到了人少却能打胜仗。这其中的道理,周恩来后来这么说:“新组建的两个团,它们是新的革命队伍,有着坚实的三民主义政治根基。因为我们的政治优势超过了敌人,所以战斗力更强,军队内部以及军队和百姓之间也特别团结。”毛泽东也对这事儿赞不绝口,他说:“那时候,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一起搞了个新式的军队。”“军队里头有党代表和政治部,这可是中国头一遭。有了这套制度,军队面貌焕然一新。后来的1927年红军,还有现在的八路军,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一次由共产党人担任国共合作地方政权主要领导】
1925年11月,国民政府让周恩来做了广东东江一带的行政头头,他得管惠州、潮汕、梅县还有海陆丰那25个县的日常事务。这可是头一回,中国共产党人挑起了国共合作地方管理的大梁。
在接手新任务前,周恩来已经是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头儿,还管着东征军的总政治部,暗地里也操办了不少地方上的事儿。等正式通知下来,他因为还在打仗,就继续以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身份管着地方事务,一直到1926年2月1日,他才真正成为广东东江地区的行政长官。可周恩来既要管东江行政,又要当第一军的副党代表,“活多任务重,分身乏术”。到了3月1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看他实在忙不过来,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别再管东江行政了。虽说周恩来只主持东江行政几个月,但他的成绩可大了,影响也深远。
一开始,周恩来就定下了一套详细的治理计划。当他宣誓成为广东东江地区的行政委员时,马上公布了《东江行政委员公署的组织规则》,还给公署里的每个职位都安排了人。他在汕头的一次各界代表大会上,讲明了行政公署的主要工作,还在通电里更清楚地说明了治理的方向。比如,他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召开各种行政会议,鼓励大家参与政治,说“我们得按照总理的建国计划来,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比如疏通河流、修路、建港口和堤坝,先让交通更方便,然后再想办法发展实业”。他还要求改进政府工作,推行民主,严惩贪官,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统一管钱,帮助地方建党、团组织,还有群众团体,支持文化教育的发展,鼓励工农运动,还关心农民的武装力量等,这些构成了他的一整套治理方法。
另外,重点是突出新政府是为老百姓服务的。1926年2月22日到3月3日,周恩来主持开了东江地区的行政大会,参会的有各县(市)的领导、教育头头,还有农民、工人、商人、学生、妇女等各个团体的95名代表,另外还请来了24位特别代表,像恽代英、彭湃、邓颖超这些。大会一共收到了297份建议和计划,还有254份报告和调查表,最后通过了93条关于商业、财政、妇女、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决定,给东江的发展指明了好多实际的路子。这次大会连毛泽东编的《政治周报》都报道了,说它是老百姓开始参与革命政治的头一炮,也是政府和老百姓联手干事的开始。
周恩来通过各种接地气的方式,比如发通知、做报告、办培训班、组宣传队、培养积极分子等,来启发和帮助老百姓。在他的全力推动和细心策划下,东江一带的各个县市大多都建起了工会、农民协会、商人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妇女自由联盟这些团体。到了1926年,这一带有超过百万的农民被组织起来,群众活动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直接领导黄埔军校第一个中共基层组织】
1924年10月,中央决定重新成立中共广东区委,并让周恩来当上了区委的头儿,还管宣传。没过多久,他又转任区委常委,并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务。到了11月,周恩来去了黄埔军校当政治部主任,他替中共广东区委直接管起了军校里的党组织,带着党、团员和追求进步的青年一起干活,让共产党的影响力变得更大。
黄埔军校刚开始的时候,就吸引了不少中共党员在里面工作和学习。他们按照党的指示,以个人名义加入了国民党,成了两边都是党员的特别成员。按照党的规矩,他们在各个部门和学员里先建起了党小组,后来又成立了党支部。到了1925年1月,周恩来和陈延年商量后,决定把原来的党支部扩大,专门成立了黄埔军校的特别党支部。1926年4月,中共广东区委又决定,要成立一个专门管黄埔军校的党团领导小组。周恩来在建立黄埔军校里的共产党组织上,可是花了不少心思,贡献很大。
周恩来非常看重吸收新党员到党组织中。举个例子,当他从陈赓那里听说左权思想很先进时,就主动邀请左权来谈话。在掌握了左权的一些基本状况,并且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察后,他决定让左权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凭借在欧洲旅行时建立党团组织的经历,尽力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在周恩来的亲自带领下,1925年2月1日,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正式成立了。这个联合会主要靠黄埔军校里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来支撑,同时还联合了粤军讲武堂、滇军干部学校、桂军军官学校以及军队机关里的进步军人。联合会不仅是共产党对青年军人进行革命宣传的平台,也是周恩来领导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与青年军人之间的纽带。它在提升共产党影响力、动员群众、对抗国民党右派“孙文学会”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周恩来非常重视共产党组织的自主权利。1925年11月,在向东征的路上,蒋介石让连级以上的军官开会,并想知道黄埔军校和军队里所有共产党员的名字。周恩来觉得这是两党的事情,得问问中共中央再说,所以就没答应。到了1926年初,周恩来告诉新上任的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在工作里要抓住每个机会,好好搞党团活动。蒋介石想限制我们,那我们就得教育党团员,多搞活动,多拉进步青年,跟他对着干。”5月份,蒋介石在国民党的一个大会上又提出了八条管党务的办法,其中一条就是要把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都交给国民党中央。碰到这种情况,黄埔军校的中共党团领导就跑去问中共广东区委该怎么办。周恩来和陈延年直接说了:谁也别跟军校的国民党特别党部透露,那些还没暴露身份的同志,继续像以前那样,以国民党的身份在学校里各部门干活。
黄埔军校里的共产党小组设立了学习规矩,每个周日都会搞报告会和演讲活动。周恩来不仅亲自张罗这些活动,还经常上台讲话,激励大家好好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中山舰事件后,他开办了一个专门培训军队政治干部的班,并亲自当班主任,专门给那些被蒋介石抓起来的共产党员上课,特别强调党员在军队里要带好头。北伐前夕,他常把国民革命军和黄埔军校里的共产党头头们叫来开会,让他们给军中的党员传达党的政策,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第二次东征时,惠州城久攻不下,周恩来就以党的名义让共产党员组成敢死队,最终攻下了惠州。跟着军队打仗的苏联顾问都感慨说:“惠州这城啊,实际上是共产党攻下来的,他们的决心比城墙还硬。”
【指导建立中共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
早在1922年,周恩来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真革命,必须有支强大又有组织的革命队伍。没有这样的队伍,是没法打败军阀的。到了1924年10月,周恩来已经是中共广东区委的委员长了,他参与了孙中山领导的平定商团叛乱行动,还负责起了临时指挥军事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和众多革命群众的帮忙下,革命队伍顺利平定了叛乱,让广东的局势从危险变回了安稳。这件事让周恩来更加觉得,掌握军队太重要了。
武汉粤侨联欢会给国民革命军第4军送了个“铁军”荣誉称号的盾牌。
1924年11月,在孙中山点头后,中共广东区委着手成立了大元帅府的铁甲车队。这支车队的人员都是从各地挑选来的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武器装备则是周恩来想办法,从苏联给军校的援助里匀出来的。周恩来和陈延年不仅决定了车队的领导怎么配、怎么动,还直接管着车队人员的工作和活动。周恩来还特意从黄埔军校选了徐成章这个特别官佐,还有第一期毕业的周士第和赵自选,分别当车队长、副队长和军事老师。中共广东区委那边呢,派了廖乾吾和曹如谦来做党代表和政治教官,廖乾吾还是铁甲车队党小组的头儿,直接归广东区委管。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建起来、自己管的第一支队伍。
1925年1月份,因为要跟着军队去打东边,周恩来就换了岗位,成了中共广东区委的常委,还管起了军事部(也就是军委书记),这样他就能更直接地带领铁甲军队了。比如说,有次铁甲车队接到命令去广宁县打那些反抗的地主武装,还要帮农民运动一把。周恩来听了赵自选说去广宁帮忙的情况后,马上和廖仲恺商量,决定派大元帅府的重要卫队带上厉害的武器去增援。有了这些帮手,铁甲车队就更厉害了,一下子就打垮了广宁的反动地主武装1000多人,还缴获了2000多件武器,这样一来,铁甲军队的威名可就大振了。
6月2号那天,周恩来在东征军往回走的路上给大家讲话,他说:“军队的组织超级重要!这支军队就像是帮我们实现理想的排头兵。”后来,铁甲车队一边保护孙中山,一边帮东征军打仗,赢得了很多胜利。到了6月中旬,东征军打到了广州郊外的龙眼洞,跟叛军干上了。这时候,留在广东的铁甲车队听了中共广东区委和周恩来的命令,跟主力部队一起打仗,最后让杨希闵和刘震寰的部队投降了,广州政府这才化险为夷。再后来,为了支持省港大罢工,周恩来还让铁甲车队的队长徐成章去当省港罢工纠察委员会的头儿和总教练,他们成功地封锁了香港。
11月份,周恩来负责搞起了一支新队伍,这就是国民革命军第4军的独立团,它的基础是大元帅府的铁甲车队。这个团大概有两千人,团长是共产党员叶挺,参谋长是共产党员周士第。独立团里还有个党支部,下面三个营和直属的小分队也都有党小组。这个党支部归广东区委军事部直接管。周恩来常常找叶挺了解工作情况,给他出主意,连排长以上的干部怎么安排、新人怎么加进来这些事儿他都亲自管。他还负责制定训练计划,给官兵们上政治课。
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被选为北伐的领头部队,他们从广东肇庆、新会出发,路过广州时,周恩来给连级以上的共产党干部开了个小会。他聊了聊国内外的局势,还有北伐的好处,还说了说两湖那边工农和学生们的活动情况。他解释了为啥选叶挺独立团当北伐的先锋,因为这支队伍是共产党直接管的,跟其他军队不一样。他鼓励大家要勇敢,别怕死,做个好榜样。独立团的党支部就把周恩来的这些话当成了路上政治教育的重点。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里,独立团特别能打,立了好多大功,给国民革命军第4军赢得了“铁军”的好名声。这支队伍的成立,给共产党自己领导打仗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不少军事和政治上的骨干,也是后来新四军铁军精神的重要起源。
(这位作者是淮阴师范学院以前的党委副书记和纪委书记,还是个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