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一整天,市场一边倒地盯着白宫动态,韩国那边舆论有点炸,虽然官方嘴上维持克制,可内部担忧很难藏得住,韩国出口企业瞬间神经紧绷,大家都明白,这不是普通的谈判桌游戏,而是你死我活的现实博弈。
拿到“协议”换来的,是一张带着刺的贸易清单,韩国只能咬牙答应,背地里却在琢磨应对之策,这场面像极了桌上对弈,只不过牌桌上坐着的,是两个体量天差地别的玩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与此巴西也没能幸免,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直接把对巴西的关税提升到50%,这一刀砍得够狠,白宫声明里倒是留了点余地,木浆、石油、化肥等产品暂时没被波及,可剩下的巴西出口商已经开始焦头烂额。
时间来到当天傍晚,巴西国内新闻头条都在刷这件事,农产品、能源、金属行业的从业者一片哀嚎,股市板块应声下跌,里约热内卢的大宗商品交易所内外,交易员们已经顾不上收盘后的小酒,只能一边骂街一边盘算盘子。
政策背后的推手,还是一贯的“美国优先”,特朗普嘴上说是为了国家安全,实际上更像是在应对国内选民压力,这样的操作,既有选举需要,也有现实考量,反正美国优先,其他国家自己想办法。
突然间,铜成了全场主角,7月30日临近午夜,特朗普一纸公告,把进口半成品铜产品的关税拉高到50%,铜管、铜线、铜棒、铜板,还有那些铜密集型衍生产品,全都没跑掉,这波冲击直接引爆了华尔街。
纽约商品交易所的铜价当天暴跌17.7%,创下历史单日最大跌幅,交易大厅里一片混乱,分析师们一边刷着数据,一边打电话安抚客户,有人甚至当场拍桌子,铜价的剧烈波动带来的连锁效应,远远超出市场想象。
市场反应如此剧烈,并非偶然,铜产业链本就高度全球化,美国这一步棋,等于把整个链条都搅了个底朝天,全球铜企、制造业、上下游工厂,无一幸免,人人自危。
铜矿石、精矿等原材料和铜废料倒是暂时幸免,白宫公告里特意说明没有纳入新关税范围,外界猜测美国是想留一手空间,未来还可能有新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成了市场最怕的东西。
国内生产商看似得利,其实不然,铜价暴跌会导致上游原材料价格混乱,制造业成本反而可能上升,中小企业首当其冲,谁都知道,表面上的保护,未必真能换来实质性红利。
气氛还没缓过来,特朗普又签署一项行政命令——暂停对低价值货物的最低免税待遇,具体时间定在8月29日,届时,所有价值800美元及以下的进口货物,只要不是国际邮政网络寄送的,全都要征税。
“小包”进口,这几年在美国已经成了不少家庭和小公司的主要采购渠道,尤其是电商平台上的各类商品,许多来自中国、东南亚和欧洲的小商品,靠的就是这点免税政策,如今这一刀砍直接断了不少人的活路。
这一政策出台,显然是要堵住“小包”进口的所谓漏洞,特朗普政府想让本土企业喘口气,结果却可能带来国际电商和物流产业链的一次大洗牌,市场传言,美国本土部分中小电商已经开始呼吁政府“手下留情”。
一整天的新闻都在围绕“国家安全”这个理由打转,美国政府引用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给所有“新关税”行为作背书,看上去理由充足,实际操作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白宫的说法很简单,保护美国产业和工人,舆论却担心贸易伙伴报复,全球贸易局势进一步紧张,供应链风险随之上升,这种“先出手、再看后果”的做法,已经让不少跨国公司开始重新审视全球布局。
回顾整个7月30日,从清晨到深夜,特朗普的每一步动作都像是在赌桌上加码,韩国、巴西、铜业、低值货物,没有任何缓冲,全部直接下手,国际市场只能被动接受。
这一天,全球资本市场起起伏伏,汇率、期货、股指轮番跳水,新闻标题里全是“暴跌”“冲击”“震荡”,投资人和企业家们只能在不安中等候下一步棋。
分析背后原因,无非还是美国想要“把蛋糕切得更大”,以关税为武器,逼迫贸易伙伴让步,拉拢本土选民为自己站台,这种短视和激进的政策,短期有效,长期却未必有好下场。
韩国妥协、巴西被动、铜价暴跌、电商受损,各国反应各异,却都在同一张棋盘上,被按下了暂停键,谁都知道,这不是终点,只是新一轮博弈的起点。
从表面上看,特朗普在一天之内完成了“贸易战升级”的大动作,实则背后是全球经济格局的剧烈摇摆,国际合作的信任感正被一点点消耗,大家都在等,等下一场风暴的来临。
8月1日,铜关税正式落地,8月29日,低值货物免税暂停,未来几周,全球市场还会有多少波澜,无人知晓,谁会成为下一个被点名的对象,也没人敢轻易下注。
所有人都明白,这种剧烈的政策调整,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简单的“谈判手段”,它映射的是一个大国在全球化浪潮下的焦虑与挣扎,背后是全球权力格局的重新洗牌。
贸易战还没有结束,只是刚刚开始,市场的紧张情绪还会继续蔓延,企业家、投资人、普通消费者,都会被卷进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拉锯里。
谁能笑到谁会先撑不住,这个答案,可能还要等到下一个“特朗普时刻”来临时,才会慢慢揭晓。
关税风暴来袭:2025年贸易战全面升级,全球铜价暴跌,市场陷入焦灼